框境-流動的光學體

186500125_105371375084104_852849471699483812_n.jpg
設計者:張天譽
 
指導教授:游瑛樟
研究方向為構造與感知之間

「感知」

「窗」是我們感知事物的媒介,透過窗能感知到戶外,感知到溫度,感知到人。在古代人們並非以窗「景」為優先,而是以窗「境」為目的,現代的窗大多只為取景,但古人則是透過造境來引發人們的感知,並引響到空間。在柏拉圖的山洞這個哲學裡,囚犯一出生被關於山洞之中,而在如此限制的環境底下,人們只是單純的透過山壁上的影子和聲音就能讓囚犯誤以為是真實,因此人的知覺是可以被控制的。對比於現代當我們面對都市化的成長,都市不只空間連視線都變得有限,而我們能否在如此有限的環境下為都市的窗帶來改變?我認為能以日式園林的方式思考,透過微小造景的方式,以光學為輔,透過不同透明度,甚至是反射來達到有線環境下的視覺延伸,而在建築元素之中牆體是我們最常接觸,並且看見的,若我們降低牆體的沉重的能力,並提高知覺上的提供,如此以來便能在牆體上產生光學作用,創造出建築的障眼法,達到光學上的造境。

「結構」

為了達成光學的變化,牆體的透明度勢必要能被調整,而我透過玻璃所產生出的四面體,與金屬框架的連接產生出透明牆體,而障眼法上反射與視線的遮蔽則透過透明體上懸掛不鏽鋼的金屬瓦產生出反射,折射等光學作用,也因此形成了透明的光學體。

Photo Collection

190564054_105371568417418_6462616225987980262_n.jpg
188137237_105371355084106_3947525914108733235_n.jpg
187237066_105371305084111_4884294856838342383_n.jpg
186503204_105371281750780_1100385149318076208_n.jpg
185993914_105371331750775_4700091458348937420_n.jpg
 回上一頁